日前,北京中医药大学中医内科学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商洪才研究员、武汉大学循证与转化医学中心靳英辉副教授、湖北省中医院谢颖兰医生等团队成员经过系统研究并于2023年8月在Chinese Journal of Integrative Medicine 中国结合医学杂志(英文版) 上发表了论文“Organic Integration of Traditional Chinese and Western Medicines—Future of Clinical Practice Guidelines of Integrated Traditional Chinese and Western Medicines”,探讨了未来中西医有机融合在中西医结合指南中应用的思路与方法。 该文以近年来的中西医结合临床实践指南为素材,从指南中西医结合的角度、中西医结合双重诊断、病证结合或病期证结合的基本框架、中西医结合治疗四个方面来厘清现有指南中中西医结合的现状和问题,探讨未来中西医有机融合在中西医结合指南中应用的思路与方法。分析2020-2022年中西医结合临床实践指南的信息和质量评价。为进一步创立有中国特色的、可重复、能计算、易推广的临床实践指南中西医融合范式奠定基础。 文章链接:https://link.springer.com/article/10.1007/s11655-023-3739-9


背景:中西医结合是一门以中医学本体论、认识论以及现代医学的还原论、系统论、信息论、控制论为基础,研究人类生命和疾病的现象、本质及时相性演变规律,促进人类健康,预防、治疗疾病的综合性医学学科。把中医中药知识和西医西药知识结合起来,吸收古今中外医药学的精华,创造出我国崭新的医药科学,是实现医学科学现代化的一个重要标志。中西医结合距今发展已有60余年,其中经历了各种困难,也取得了非凡的成就。在人类抗击灾难的历史长河中,中西医结合因其独特的诊疗模式为人类健康的延续发挥了重要作用。打破中西医之间的壁垒,使东西方两种认知力量的汇聚,是现代医学向更高境界提升和发展的一种必然趋势。但纵观中西医结合成就以及中西医结合临床实践指南的发展不难发现,中西医结合现阶段多停留在中西医诊疗方法合用层面,中医西医的诊疗手段上相对割裂,尚不能真正指导中西医临床诊疗实践。发展中西医结合要着眼于临床,从临床实践出发,剖析中医、西医之间的关系,发现结合点,寻找中西医结合新概念、新方法。 《说文解字》中记载“结,缔也。”“结合”常常只是将二者合用,仅为表面的连接。“融,炊气上出也。”“融合”才是物质互相进入对方合二为一,真正将中西医相加、相融,形成一个新的体系。因此,有学者提出,中西医不仅要结合,更要实现中西医融合,中西医结合的未来是——“从结合走向融合”。 作为中西医结合临床实践指南的制订者,在指南的制订过程中,除严格按照原有的步骤进行外,还应考虑以下问题:①选定的指南主题时是否通过广泛的共识确定西医疾病及中医疾病之间的关系、西医疾病与中医证型的关系,最终明确本中西医结合指南主题涉及的中西医结合范围?②选定的指南主题是否为中西医结合诊疗的优势病种?③PICO问题的提出是否包含中西医结合诊疗的思路?(例如:西药与中药联用与单纯西药治疗相比是否疗效更加?等)④中西医结合指南是否明确使用中西医结合诊疗模式?(“病证结合”、“病期证结合”、“态靶结合”、“多学科诊疗”等)⑤是否完整检索中医、西医以及中西医结合证据来源?(如咨询中医领域专家、特色中医数据库举例)⑥是否进行中医特色证据如中医古籍、专家经验类证据的收集?⑦是否需要对中医特色如中医古籍、专家经验等证据质量进行分级?⑧如何选择合适的证据质量与推荐意见分级体系以实现对纳入的中医及西医文献的合理分级?此过程中是否需要对已有证据质量与推荐意见分级体系(特别是仅根据现代医学体系制订的分级体系)进行适当调整?⑨生成的推荐意见是否阐述了中医治疗、西医治疗、中西医结合治疗的运用关系(例如:何时使用、如何使用、如何取舍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