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实验室概况 实验室动态 实验室管理 研究团队 技术平台 科研成果 人才培养 实验室文化 学术交流 对外服务
 
首页 > 实验室动态 > 学术动态
实验室动态
学术动态
通知公告
学术动态
Seminars in Cancer Biology最新报道:纳米技术应用于肿瘤心脏病学领域的国内学者观点
发布时间:2021-08-17

北京中医药大学中医内科学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商洪才课题组与中国中医科学院广安门医院邢雁伟课题组开展合作研究,深度解读了应用纳米技术靶向递送化疗药物以及抗肿瘤中药的作用与机制,其在提高药物生物利用度的同时,可降低药物对心脏组织的毒性,一定程度上突破了现有化疗方案的困境。该研究成果以“纳米技术在降低肿瘤化疗所致心脏毒性中的应用进展 (Advances inthe application of nanotechnology in reducingcardiotoxicity induced by cancerchemotherapy)”为题,于20218月发表在《肿瘤生物学研讨》(Seminars in CancerBiology,中科院SCI分区,医学:1区)。

过去十年中肿瘤幸存者的数量显著增加,但同时,与肿瘤化疗相关的心脏毒性发生率正在增加,并已成为威胁肿瘤患者生存的最主要因素之一。由此,形成了新兴交叉学科——肿瘤心脏病学。纳米药物载体在肿瘤领域的应用越来越广泛。理想的纳米药物具有特异性、靶向性、控释、促进溶解、改善吸收和提高稳定性等特征。这些特性使药物能够有效地靶向输送到恶性组织,从而降低对正常器官(尤其是心脏)的毒性,并最大限度地发挥药物的作用。关注纳米药物载体如何在肿瘤心脏病学领域发挥积极作用将促进这一新兴交叉学科领域的良性发展。

商洪才和邢雁伟团队总结了化疗所致心脏毒性的潜在分子机制,评估了纳米颗粒(包括脂质体、聚合物胶束、树状大分子、水凝胶和其他纳米颗粒)作为化疗药物载体在预防心脏毒性方面的作用。值得关注的是,纳米颗粒和中药单体在肿瘤心脏病学领域的结合,多种中药纳米载药系统已见报道。中药有着常规化疗药物难以比拟的多组分协同优势。但是,受制于难溶性成分的吸收障碍以及体内的无选择性分布,走向临床和市场仍需时间。纳米技术在改善药物的生物利用度,提高药物的靶向能力,智能调节组分释放以及增效减毒方面优势显著,大量的研究实例丰富了中药制剂现代化的研究策略。团队还提出了纳米技术在降低心脏毒性方面的五大优势:脂质体不易穿透心脏内皮屏障,优化的递送策略减少了药物在重要器官(如心脏)的分布,靶向肿瘤微环境,刺激响应性纳米药物载体的快速迭代,经济效益较好。

论文共同第一作者为中国中医科学院广安门医院博士研究生苏鑫和北京中医药大学中医内科学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博士后张晓雨博士,商洪才研究员和邢雁伟主任医师为论文共同通讯作者。该研究得到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杰青项目和重点项目(批准号:81725024, 81430098)、中国中医科学院科技创新工程项目(批准号:CI2021A00919)、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2018YFC1704901, 2018YFC1704900)资助。


杂志简介

Seminars in Cancer Biology创刊于1990年,致力于让科学家了解分子肿瘤学领域的发展动向,从细胞转化和癌症的潜在遗传和分子原因,到潜在疗法的分子基础。每期杂志邀请8-12位该领域的权威专家进行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