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2月3日,新春伊始,北京中医药大学中医内科学教育部重点实验室2020年度总结及科研汇报会在北京中医药大学东直门医院科研楼会议室举行。会议有幸邀请到中日友好医院临床医学研究所原副所长、药理室主任李平教授、北京大学第三医院心血管受体研究北京市重点实验室副主任李子健教授和东直门医院科技处负责人田贵华研究员作为评审专家。重点实验室副主任刘伟敬研究员主持会议。 中医内科学教育部重点实验室主任、常务副院长商洪才研究员首先致辞,对李平教授和李子健教授拨冗莅临指导表示感谢!商院长指出,年度总结会的目的是为了继往开来,理清思路,“以问题和成果为导向”,做好规划,解决实际问题。 本次会议分为实验室主要研究方向汇报和职工年度考核两部分。实验室主要研究方向代表率先进行年度汇报和学术交流,心血管病研究方向骨干赵明镜研究员、中药药效物质研究方向骨干林生研究员、肾脏病研究方向骨干刘伟敬研究员分别做了以“心梗后心衰心肌代谢区域性重构的机制研究”、“中药新型微量活性成分的筛选”、“糖尿病肾脏病伏热致癥”为主题的学术报告,对实验室中医、中药及中西医结合三个学科的贡献进行了汇报。负责通州院区新科研平台建设的柴立民研究员做了以“实验室通州院区规划与建设进展”为主要内容的汇报。汇报结束后,几位专家分别进行了点评指导和交流。李平教授首先充分肯定了实验室主要研究方向的成绩,从“气为血之帅”、“能量代谢”等中医理论角度,肯定了上述研究特色与创新,并强调中药药效物质研究平台弥补了临床研究和基础实验的不足,为实验室的全面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李子健教授对实验室取得的成绩给予了肯定,并提出应用斑点追踪等技术研究中药在代谢重塑方面的作用、基于中药微量成分的重要性建立微量化合物数据库、从代谢等科学问题出发凝炼共同研究方向等建设性指导意见。田贵华研究员在肯定实验室工作的同时,也指出各研究团队的研究方向尚存在聚焦不够等突出问题,应在顶层设计、宏观-微观结合等方面进一步加强。 继而,在职工年度考核环节,实验室研究系列和技术系列的全体人员从“个人业绩”、“平台/科研引领”及“下一年度建设规划”三个方面,逐一进行了汇报。尽管2020年的新冠疫情对实验室正常的工作有一定干扰,但2020年度重点实验室成绩斐然,取得了突破:作为第一完成单位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中华中医药学会自然科学一等奖1项;累计到账经费999万元,新增课题15项,其中国家自然科学基金4项;发表SCI收录论文74篇(较去年增加85%)、中文核心期刊论文92篇。在开展科研工作的同时,实验室工作人员还加强了与临床科室对接工作,在通州院区实验室建设、中药药效物质平台建设、临床生物样本库建设等方面取得的成绩也是可圈可点。对于2021年的规划,全体职工目标明确、信心满满,期待明年有更大收获! 汇报结束后,李平、李子健、田贵华三位专家对实验室工作进行了指导。李平教授对实验室取得的成绩和研究人员的精神风貌表示赞赏,认为实验室拥有一支朝气蓬勃、充满干劲的研究团队,鼓励所有研究人员拼搏向上、勇于钻研,不断进行技术提升,加强特色创新!李子健教授也表示2020年实验室在各方面都取得了突飞猛进的进展,无论是团队建设还是科研业绩都有了较大提升,同时建议考核制度可以进一步分层及细化,例如科研评价应与职称挂钩、评价体系中增加团队评价等。田贵华研究员也对近年实验室在承担课题和发表文章方面与日俱增的成绩给予肯定,但同时强调了实验体系和科研诚信的重要性,要进一步加强实验室的制度管理,尊重科研的严谨性和科学性! 最后,商洪才常务副院长对本次年度会议进行了总结。他再次对专家的莅临指导表示感谢!对存在的问题和实验室的发展提出了三点建议。商院长首先指出,成绩和进步是有目共睹的,但是我们要看到不足,知不足才能有进步。要进一步加强安全管理和学生管理,研究方向的聚焦凝炼和服务平台的支撑引领!学生管理方面要耐心指导、关爱有加和严格管理并重;接着他提到,考核不是目的,要以考核为手段,争先创优,有信心争取更多高层次的科研项目,积极申请校级、青年、面上、重点研发等不同级别的课题;最后,商院长对大家提出寄语期望,他激励大家,要有追求、有理想、有付出、有努力,笃行致远,把事情做实,加强学术宣传与交流,展示实验室的风采、提升实验室的学术知名度,在这一过程中,每个人都要发挥主观能动作用,各尽其责,形成合力,共同把中医内科学教育部重点实验室打造成一张亮丽的名片! 
撰稿:卫晓红 摄影:张 超 审核:刘伟敬 审阅:商洪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