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秋九月,既是收获的季节,又是播种的季节。新的一年,又将有新的一批学子走上神圣的科研之路。为规范研究生日常管理,营造良好的学习环境和学术氛围,确保每个学生在实验操作过程中的安全,鼓励研究生积极投身科学研究,中医内科学教育部重点实验室于2017年9月27日至28日,在东直门医院科研楼三层会议室举办了以“安全· 创新”为主题的培训课程。此次培训在科研处的大力支持下,由主管实验室研究生教务的孙逸坤老师主持,实验室资深研究员、实验室副主任王篷文,实验室副主任、副教授刘伟敬,副主任技师任映,副研究员高永红、副研究员柴立民、副研究员聂波、副研究员娄利霞、副研究员吴爱明为主讲老师,在实验室商洪才主任,吕晞莹等老师的大力协助下,此次培训圆满完成。全院共计57名博、硕士研究生认真学习了此次培训课程。 培训主要内容有:实验室安全管理、实验动物学、屏障级动物室规范、病理学、中药药理学、细胞生物学、分子生物学等实验室常用技术,特别对实验室日常安全和动物房安全使用注意事项进行了专题讲座。 为迎接即将到来的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资深研究员、实验室副主任王篷文,副研究员吴爱明作为首发阵容,共用时180分钟,强调实验室安全的重要性。两位研究员共同指出:随着社会的进步,人们逐步认识到人的生命是无价的,是人的不同需求中最为基本而又最为重要的一个需求。实验室安全工作的目的就是要建立一个安全的教学和研究的实验环境,减少实验过程中发生灾害的风险,确保师生员工的健康及安全,从而满足人性安全感的基本需要。无论从实验室的使用功能,还是从实验室的自身发展来看,我们都应该强调把实验室的安全防范作为实验室管理的基础。“隐患险于明火,防范胜于救灾,责任重于泰山”。因此,做好实验室安全工作的意义重大:(1)它是贯彻以人为本的理念,培养创新人才的需要;(2)它是高等教育事业又快又好、健康、持续发展的需要;(3)它是维护国家和人民利益,维护好自身健康与安全的需要;(4)它是创建平安医院、构建和谐社会的需要。 紧接着,副教授、副主任医师刘伟敬为学生倾情讲述《临床医生如何做好科研》。刘教授认为,临床医生科研思维的养成要从研究生阶段开始,甚至更早。他说:做科研首先要具备六大能力:文献处理能力,实验设计能力,操作能力,写作能力,合作交流能力和申请基金的能力。然而最为关键的是创新能力。科研管理创新是科研的必然需求,作为知识、技术密集的研究生教育事业,科研管理创新作为知识创新的一种形态,面对科学技术不断发展,社会应用领域的不断拓展,以及由于经济飞速发展而产生的难题的突显,研究生科研领域在发生一场革命性的变化。他最后总结到: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为研究生能力不断提出新的要求,尤其是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这就要求研究生教育需要及时改变传统教育观念,树立创新意识和实践意识。研究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是一个系统工程,涉及到教育观念、培养目标和模式、教育内容和方法、教育管理和教育环境的全面、深刻的变革。就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而言,目前迫切需要的是“远见加行动”,把培养研究生创新能力作为研究生教育改革和发展的价值取向。 接下来的一天时间里,实验室的科研研究人员从实验技术层面展开了详细讲解,同学们纷纷表示受益匪浅,为今后他们的科研之路夯实了基础。
(韩雪婷供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