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23日,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公布了2024年度集中受理项目的评审结果。我院共获各项资助16项,中医内科学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共获资助7项,包括重点项目1项,面上项目2项,青年科学基金项目4项,资助经费共446万。 中医内科学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在大学及东直门医院各级领导的支持和指导下,历年来高度重视国家基金项目申报工作,重视临床科研及技术创新,坚持以中医内科重大、疑难疾病的中医药防治研究为目标,始终把解决临床问题放在首位,让科研助力临床,大力推进基础性、多学科交叉协同的原创性研究,在中风病、冠心病、慢性肾病、肝纤维化和肿瘤等领域深耕细作,取得一系列显著成果。同时,实验室重视创新型青年人才的快速成长,致力于人才发展规划,强化科研创新团队建设。在北京中医药大学及东直门医院为每位科研人员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的申报及实施的保驾护航下,实验室近年来在立项数量和立项金额上不断攀升,尤其是林生研究员喜获重点项目,为我院近五年作为牵头单位首次获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 中医内科学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将继续开拓进取、砥砺前行,在新的历史机遇期,立足于解决中医临床及基础研究的关键问题,勠力同心、奋楫笃行,争取明年再创佳绩,为服务国家中医药传承创新大局做出更大贡献! 

林生,研究员,博士研究生导师。国家优青,北京市杰青,北京市优秀人才,中华中医药学会中青年创新人才、北京协和医学院“协和新星”,青海省“昆仑英才·高端创新创业人才”杰出人才。TMR Modern Herbal Medicine期刊副主编,Acta Pharm. Sin. B,Chin. Chem. Lett.,Chin. J. Nat. Med.,《药学学报》,《中国中药杂志》和《中国实验方剂学》等杂志编委或青年编委。长期从事中药低丰度药效物质及创新药物研究。先后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优秀青年科学基金等多项国家级研究项目。在Acta Pharma. Sin. B, Redox Biol., Org. Lett., Chin. Chem. Lett., J. Nat. Prod.等国际权威杂志发表研究论文120余篇,获得授权专利34项,参编专著6部。研究工作获得北京市技术奖一等奖、教育部科技进步奖二等奖、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科学技术奖二等奖和中华医学科技奖二等奖。 
柴立民,医学博士,生物学博士后,博士研究生导师,北京中医药大学东直门医院肾病内分泌科主任医师,中医内科学教育部/北京市重点实验室研究员。长期从事中医药防治自身免疫性疾病的临床与应用基础研究。先后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等多个国家级项目。发表论文100余篇,以第一作者或通讯作者发表SCI论文20余篇。研究工作获得中华中医药学会科学技术奖、北京市科学技术奖等多项奖励。 
高永红,医学博士,研究员,博士生导师。研究方向:中医药防治心脑血管疾病应用基础研究。主要从事在毒损脑络理论指导下,中医药对脑卒中急性期神经血管单元损伤的相关机制研究。先后主持并参与国家及省部级课题10余项,发表学术论文100余篇,其中SCI收录40余篇。获得中华中医药学会、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一等奖各1项。 
刘姝伶,医学博士,助理研究员,北京中医药大学东直门医院在站博士后。长期从事中医药防治心脑血管疾病的作用规律及机制研究。主持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面上项目1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基金项目1项,北京中医药大学校级课题1项,参与国家级课题2项,以第一作者发表SCI及中文核心8篇。 
陈宇,博士、博士后;主要研究方向:中医药防治内分泌代谢病。主持课题: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会, 第74批中国博士后基金面上项目1项(2023M740346)。近3年发表学术论文14篇,其中第一作者 SCI 论文3篇,中文核心期刊论文4篇,第二作者 SCI 论文 4 篇。 
纪越,中医内科学博士,中西医结合临床博士后(在站)。主要研究方向:中西医结合防治慢性肾脏病临床与基础;以第一及共同第一作者发表SCI 10篇,第一作者发表中文科技核心10篇;主持国家级课题1项及省部级课题各1项,参与编纂著作2部,获批专利1项。 
糟小宾,本科与博士就读于北京大学医学部(基础医学八年制),获病原生物学博士。研究方向为慢性肝病发病机制及中医药防治研究。现任北京中医药大学中医内科学教育部/北京市重点实验室、东直门医院重点实验室助理研究员。主持国家级课题、省部级课题、校级课题及院内横向课题6项。发表SCI论文20余篇,其中以第一/通讯作者发表SCI论文10余篇。 |